2024年5月18日是第48個國際博物館日,,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圍繞這一主題,,我館在“5·18國際博物館日”期間開展了豐富的主題宣傳活動,,為廣大觀眾獻上了一場文化盛宴,。
5月17日上午9:30活動準時開始。在三楚勝境,,一個個來自武漢人民藝術劇院的演員,,中南民族大學,湖北商貿(mào)學院,,武漢市旅游學校的學生,,身穿少數(shù)民族服飾的青年,手持紅旗,,齊唱《愛我中華》,。揮舞的紅旗閃耀著愛國的光芒,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隨著動聽的歌聲一起深入每一位參與者和觀眾的心中,。
在禹柏軒前,,一場別開生面的民族走秀活動拉開帷幕,。身著五彩斑斕的少數(shù)民族服飾的青年們依次跨過門檻,自信地展示著本民族的特色舞蹈動作,。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交融在三楚勝境門前,,展現(xiàn)出一幅生動多彩的民族畫卷。
在廣場中央,,多位民族青年手執(zhí)畫筆,,在巨幅畫卷中共同寫下對祖國真摯的話語。五顏六色的筆墨交織融合,,五彩斑斕的服飾交相輝映,,五十六個民族也正如石榴籽一般團結在一起,將對祖國同樣的愛抒發(fā)在巨幅畫卷之上,。
在自制文化衫的攤位上,,現(xiàn)場氛圍如火如荼。無論老人,、青年還是孩子,,都興致萬分地拿起彩筆在衣服上繪制專屬于自己的獨特紋樣。這些紋飾或是卡通圖案,,或是民族傳統(tǒng)紋樣,,或是心中美好的愿景。千言萬語在畫筆下交織成一句話——愛我中華,!
在大課堂中,,老師以銅鼓為主題,講述了銅鼓由廣西向外傳播的歷程與發(fā)展,,同時深入淺出地講解了銅鼓的構造,、工藝和紋飾圖案。不同地域的銅鼓之間既有獨特的地方特色也有共同特征,。在幾千年不間斷的文化交流傳播中,,銅鼓的形制不停演變,各地區(qū)各民族的文化融合也不斷加深,。
武漢大禹治水文化源遠流長,,為大力推進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我館推出了 “禹功·江漢——武漢大禹治水文化陳列”兩場免費講解,。觀眾們跟隨著講解老師的步伐走進展廳,,參觀感悟從上古至當代的治水脈絡與文化,追溯武漢城市精神,,重溫了抗洪記憶,,再一次激發(fā)了對武漢這座英雄城市的熱愛。
在少數(shù)民族民俗活動體驗區(qū),觀眾們體驗了投壺,、滾鐵環(huán)、踢毽子和拋繡球等豐富的民俗活動,,以游戲的方式感受到了不同民族的特色風俗和獨特文化,。在少數(shù)民族立牌打卡區(qū),大家與不同民族的人物卡通立牌合影留念,,各民族之間的距離也被進一步拉近,。參與活動的每一位觀眾也獲贈一本館藏圖書《墨舞晴川》。
5月17日上午十點,,周永基先生作品捐贈儀式在沿江長廊舉行,。出席本次捐贈儀式的嘉賓有龍柏林副館長、張麗紅副館長,、周軍先生,、文博專家劉國斌等。周軍先生講述了父親周永基先生以文養(yǎng)文,、以書助書,,推動武漢和湖北書法事業(yè)發(fā)展的光輝事跡以及此次捐贈的原因。隨后,,張麗紅副館長接受捐贈,,與周軍先生一起為碑刻揭幕,并為他頒發(fā)收藏證書,。
今年是周永基先生誕辰90周年,。周永基先生曾被譽為“招牌大王”,他書寫的招牌已破萬個,,由其書寫的字幅也超過10萬字,,“解放公園”“老通城”“武漢豆皮館”“東方紅飯店”等匾額、招牌讓許多武漢人倍感親切,,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的書法為“永基體”,。
以上就是2024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期間我館舉辦的“石榴花開 同心圓夢——獻禮祖國75華誕”活動和周永基先生作品捐贈儀式啦~
2024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期間如“館長說”等其他精彩活動將由晴晴、小禹一起帶您在下篇回顧,,請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