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江交匯,,三鎮(zhèn)鼎立;龜蛇拱衛(wèi),,樓閣交輝。這是我們這座美麗江城——武漢,,所獨有的自然名勝與人文景觀,。
清光緒十年(1884年),聳立于武昌蛇山之頭黃鵠磯上的黃鶴樓又一次毀于大火,,“樓閣交輝”中的黃鶴樓,,逐漸遠出了人們的視野。這時長江對岸,,雄峙于漢陽龜山之頭禹功磯上的晴川閣,,在這煙波浩渺的江漢之間,就尤顯突出和珍貴,。
1902年古老的晴川閣再次翻修一新,,應時任漢陽知府的余堯衢(長沙籍)之請,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晴川閣修葺完工典禮時,,親臨祝賀,并為晴川閣撰寫了對一副對聯(lián):洪水龍蛇循軌道,,青春鸚鵡起樓臺,。
這副聯(lián),從字面上看,上聯(lián)中的龍和蛇,,分別代表長江與漢水,,它們沿著大禹治水時所規(guī)劃的九州山川水系,遵循著大禹給它們圈定的軌道,,運行與流淌,,這些看似恐怖猙獰洪水就不僅不再危害于民,反而有利于民,。上聯(lián)的側重點在一個“軌”字,,我們可以在心里感受一下張之洞精心打造的這個“軌”字的力度與分量。下聯(lián)也似乎僅僅只是講,,春天的時候,,鸚鵡洲附近,晴川閣又建起了,。
真的就這么簡單嗎?
“洪水龍蛇”與“西風東漸”
我們首先來看看張之洞所處的那個時代,,學術界有個非常雅的稱號——“西風東漸”。西方超強勢,、高姿態(tài)的文明,,向東方掠奪式地傳播與擴張,一切除它們之外的文明,,都被認為是低劣的,、蠻荒的,都是需要等待它們來解放或改造的,。在張之洞眼里,這種強勢“文明”就像“洪水龍蛇”一樣,,兇猛,、猙獰!
面對西方“文明”傾瀉式侵入的波濤與狂瀾,張之洞告訴我們:一定不要亂了方寸,,要像大禹治水一樣,,規(guī)劃好自己的軌道,準備好接納它,、吸收它,、融化它,不要拒絕它的任何長處與優(yōu)點,,要讓它在我們預先設定好的軌道上安全地行駛和運行,,如同被馴服的洪水一樣,造福于民!
這就是張之洞——一個世紀前的一位鐘情于中華文化的,、普通中國老人,,在這個上聯(lián)里要告誡我們的。簡簡單單七個字,我們可以再次在心里掂量一下“軌”的分量!
“青春鸚鵡”與“老樹昏鴉”
再來談談下聯(lián),。這里面有一個概念,,或者說精神更加了不起、更加寶貴,,那就是——青春鸚鵡!它出自唐代詩人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精神》篇:
欲反不盡,,相期與來,明漪絕底,,奇花初胎,。
青春鸚鵡,楊柳樓臺,,碧山人來,,清酒滿杯。
生氣遠出,,不著死灰,,妙造自然,伊誰與裁,。
為了便于理解司空圖的這個“青春鸚鵡,,楊柳樓臺”,我們不妨先來看看許多人都耳熟能詳的,,元代著名詩人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馬致遠在《天凈沙·秋思》中的寫作手法,,被稱為“連疊九景”,,也就是連續(xù)將九個看似毫不相干的“景”或“物”,不加任何描述或修飾,,一起放進一個畫面,,直接用詞匯去作畫和構圖,去營造一個意境,,以達到一個文學藝術效果,。《天凈沙·秋思》成功地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個凄涼,、哀愁的畫面,,營造了一個凄苦、愁楚,、無奈的美感境界,。它的主體基調是消沉,、凄美、被動和無助,。
再回頭來看看“青春鸚鵡,,楊柳樓臺”,它所借用的表現(xiàn)手法和《天凈沙·秋思》是一樣的,。它所營造的畫面和意境是:春光明媚,,鳥語花香,萬物繁茂,,樓臺軒敞,,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司空圖著重刻畫了一只鳥。我們知道春天里,,那些正值青春期,、正當美好年華的鳥,都是不安分的,,都是蠢蠢欲動,、躍躍欲試,激昂,、亢奮的,,何況這個鳥還不是普通的烏鴉、麻雀,,而是只高貴,、華麗的鸚鵡!她的羽毛那么華美,儀態(tài)那么優(yōu)雅,,生命力那么旺盛和充沛,,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它的主體基調是積極,、亢奮,,朝氣蓬勃且充滿活力。
漢語“蒙太奇”的表現(xiàn)手法
其實“老樹昏鴉”也好,,“青春鸚鵡”也罷,這種獨特的語言藝術形式或語言表現(xiàn)手法,,在漢語言文字的表達和應用中非常普遍,,不僅古代漢語中有,現(xiàn)代漢語中也有,,如我們大家都會唱的那首臺灣校園歌曲:陽光,、沙灘、海浪,、仙人掌,,還有一位老船長!
電影藝術表現(xiàn)手法中有一種叫“蒙太奇”,,也是將一組看似毫不相干、沒有故事情節(jié)將之串聯(lián)的畫面放在一起,,去表達一種意境,、傳遞某種情感。
不難看出,,電影藝術的“蒙太奇”表現(xiàn)手法,,與我們上面所講的這種漢語語言文字的表現(xiàn)手法,有著十分相似的共同之處,,只不過電影用的是畫面,,漢語言用的是文字。因此我們不妨也將漢語言中的這種藝術表現(xiàn)手法稱之為:漢語“蒙太奇”,。
那么若從漢語言文字表現(xiàn)手法上來欣賞,,“青春鸚鵡”和“洪水龍蛇”無疑就是成功運用漢語“蒙太奇”手法的一個經典范例,張之洞在晴川閣這副短短十四個字的對聯(lián)里,,將這種手法運用得如此嫻熟,、如此精到,我們在欽佩之余,,不禁令人對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油然而生敬意!
“青春鸚鵡”的張之洞
我們大家都知道“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是一對,現(xiàn)在我們又知道“青春鸚鵡”與“老樹昏鴉”其實也是一對,。那么,,我們不妨這樣嘗試一下,將下聯(lián)中的“青春鸚鵡”拿掉,,換成《天凈沙·秋思》中的“老樹昏鴉”,,即:洪水龍蛇循軌道;老樹昏鴉起樓臺。字面上似乎勉強可以,,但意境全無!“老樹昏鴉”如何能再興得起中華文明的樓臺?
好了,,聯(lián)系全聯(lián),完整的講一下它的意思:面對來勢洶涌的西方文明,,我們不要自亂方寸,,一定要讓它在我們的軌道上行駛,為我所用,,不僅不沖擊我,,反而壯大我;我們目前的低潮,只是暫時的,,要永遠保持“青春鸚鵡”的精神和狀態(tài),,去再興中華文明的樓臺!
張之洞撰寫這副對聯(lián)時間是1902年,庚子之亂剛結束不久,。那時的士大夫,,對時局有一段精辟的慨敘,,或許能反映當時“國難”之狀況:“琉球去,越南亡,,高麗失,,而臺、澎,、旅,、大、膠,、威諸地以割,。骎至八國聯(lián)軍之役,神京淪陷,,兩宮蒙塵,,大局之敗壞,幾幾不可收拾,。”中華文明適逢歷史最低谷,,生靈涂炭,哀鴻遍地,。自1900年8月14日北京陷落后,,八國聯(lián)軍一直賴在北京,直至1901年9月7日《辛丑條約》簽訂以后才姍姍撤離,。即使在這樣的年代,、這樣的歲月,張之洞仍然不忘告誡國人一定要“青春鸚鵡”,,絕對不能“老樹昏鴉”!一定要堅定起復興中華文明的信心,,肩負起復興中華文明的責任!
今天我們大家來到晴川閣,看到靜穆懸掛在晴川閣正廳的“洪水龍蛇循軌道,,青春鸚鵡起樓臺”這副對聯(lián),,不難體會到:張之洞——這個一個多世紀前的一位普通中國老人,對我們延綿千載的堂堂華夏文明,,有著多么深深的認同感和多么強烈的自豪感!這份對中華文明的未來,,發(fā)自內心的自信和欣賞,在他所處的那個年代,、那個歲月,,是多么的難得、多么的不容易!
好一個張之洞,,好一個“青春鸚鵡”!
斯閣、斯聯(lián)與張之洞
張之洞和晴川閣的淵源還可以追溯到1891年,。1891年(光緒十七年)4月19日,,俄國皇太子尼古拉抵漢,,視察俄商阜昌磚茶廠等處,并參觀新泰洋行成立25周年展覽會,。次日,,張之洞在晴川閣設宴招待俄國皇太子及希臘世子一行。
武漢近代史上為數不多的一次重要外事活動,,張之洞特意選址在這江漢之間的晴川閣舉行,,十余年后他又精心為晴川閣撰寫了這副對聯(lián),可見張之洞對晴川閣何其喜愛,,其情之殷殷,,何其之深。
張之洞對這幅聯(lián)鐘愛和眷戀,,還可以從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他奉旨入京任大學士,、軍機大臣后印證。張之洞在北京的住所,,現(xiàn)為白米斜街11號,,其大宅院臨街大門兩側,懸掛著他手書的一副楹聯(lián):朝廷有道青春好,,門館無私白日閑,。
這幅對聯(lián)不是張之洞所撰,它出自晚唐詩人薛能的一首詩:
獻仆射相公
清如冰雪重如山,,百辟嚴趨禮絕攀,。
強虜外聞應喪膽,平人相見盡開顏,。
朝廷有道青春好,,門館無私白日閑。
致卻垂衣更何事,,幾多詩句詠關關,。
這幅聯(lián)中,既有“青春”又有“道”,,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張之洞創(chuàng)作“洪水龍蛇循軌道,,青春鸚鵡起樓臺”這幅名傳千古的聯(lián),,并不是憑空而起的“空中樓閣”,它深受唐代詩人司空圖和薛能的影響和啟示,,是張之洞提煉前人的結果,。張之洞入軍機赴北京后,,特意書寫下薛能的聯(lián),并將其懸掛在自家府上正門這么顯著的地方,,似乎是在提醒自己,,時常品味一下晴川閣這幅聯(lián)的精妙之處,,不時地吸取一下“青春鸚鵡”的力量,亦似乎是故意想給后世的好事者,,留下一些蛛絲馬跡,。
心中有“軌”的張之洞
無獨有偶!1907年,張之洞在湖廣總督任內奉召進京后,,湖北學界為了紀念他,,在被焚的同治黃鶴樓的故址附近修了一座“風度樓”,隨后鄂學界同仁遵照張之洞的意見,,將之改名為“奧略樓”,。第二年,張之洞又專門為“奧略樓”題了一副楹聯(lián)“昔賢整頓乾坤,,締造多從江漢起;今日交通文軌,,登臨不覺亞歐遙”。
在這幅聯(lián)中,,張之洞再一次特意用了個“軌”字,,而且直接指明是“文軌”,也就是文化之軌,、人文之軌,。
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的張之洞,,真可謂是“上窮碧落下黃泉”般地,,精心尋章索句、遣詞布字,,先后為矗立于龜,、蛇兩山之頭的晴川閣和奧略樓,分別特意各打造了一個含有“軌”字的對聯(lián),,其良苦之用心,,何其之深?
戰(zhàn)國時期的《管子·山國軌》記載了管仲的一段話:“田有軌,人有軌,,用有軌,,鄉(xiāng)有軌,人事有軌,,幣有軌,,縣有軌,國有軌,。不通于軌數而欲為國,,不可。”這里的“軌”作法則、法度講,。
西漢淮南王劉安所著《淮南子·本經訓》中稱頌太古先賢治理的天下是“天覆以德,,地載以樂;四時不失其敘,風雨不降其虐;日月淑清而揚光,,五星循軌而不失其行。”這里的“軌”則是軌跡,、規(guī)律,。
而張之洞的“循軌道”本意是作“循軌就道”講,即人力之所及只能到“軌”,,“軌”是人為,,“道”乃天定!這里的“軌”是人之軌,“道”是天之道,。即“人之軌”一定要符合“天之道”!只有這樣,,而且也只能這樣,那些“洪水龍蛇”才會服從于你的意愿,,聽從于你的安排,,為你所用,為你造福,。也就是說張之洞在這里主張:人的行為,,包括人所制定的行為規(guī)范(法律、制度,、規(guī)章等等),,一定要遵循客觀自然規(guī)律和人文道德準則,只要我們堅持不失我“軌”,,并不斷調整以依循和適應“道”,,那么無論“西風”多么強勢,最終都會為我所納,、為我所容,、為我所用,這是“天道”所決定的,。這里面蘊含著“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諸多中華文化所獨有的樸素哲理,這就是張之洞在這里所要主張的“軌”與“道”!
同理,,下聯(lián)的“起樓臺”也是這樣,,它本意是作“起樓成臺”講,即人力之所及只能到“樓”,,“樓”是人為,,“臺”乃天定!你自己心中的“樓”或者你在現(xiàn)實中所造的“樓”,一定要和人們所普遍認可的“臺”相符才行,也就是說張之洞堅信,,若干年后再興的中華文明,,一定會受到全中國人民以及全世界人民的欣賞和認同。這就是張之洞在這里所想表達的“樓”與“臺”!
再回重新到“軌”這個字,。在一般人看來,,它不那么雅致,不方便入聯(lián)入詩,,它與“鬼”諧音,,因而,絕大部分文人雅士都會避之不用,,唯恐有辱斯文,。然而滿腹經綸的張之洞卻獨辟蹊徑,在江漢之間的這個著名“人間翰墨場”里,,特意打造了兩個含有“軌”字的對聯(lián),,并且將其運用得如此出神入化,令后人不得不嘆其獨特的匠心,。
清末民初,,愛新覺羅氏的那些遺老、遺少們,,時常咒罵張之洞在漢搞“新政”是心中有“鬼”,,稱其是葬送大清江山的直接推手。現(xiàn)在我們回過頭來再看,,如其說張之洞心中有“鬼”,,到不如說張之洞心中有“軌”,這個“軌”是國家和民族大義的軌,,是中華文明復興的軌,。
“奧略樓”里蘊含的“奧略”
行文到此,順便說說“奧略樓”,。許多朋友都有這么個疑問,,張之洞為什么會給這座樓,起這么怪的一個名字?它究竟有沒有什么特別的寓意呀?
“奧略”出自《晉書·劉弘傳》“恢宏奧略,,鎮(zhèn)綏南海”之句意,,那么張之洞為什么偏偏在這個時候,要把劉弘引薦出來,,介紹給大家呢?
原來劉弘所處的時代正逢“八王之亂”,,司馬氏的晉王室禮樂崩潰、朝綱大亂,,一下子涌現(xiàn)出多股窺視“皇權”的勢力,,紛紛試圖執(zhí)掌朝政,、統(tǒng)領朝綱。但是坐擁荊州重鎮(zhèn)的劉弘,,不僅沒有去迎合任何一方,,也不坐大,擁兵自重,,自立江山,,而是力保晉室江南半壁江山的安寧與穩(wěn)定,為西晉的延續(xù)和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其做法與“庚子之亂”時張之洞力創(chuàng)“東南互保”如出一轍,。
張之洞將特意將“風度樓”改為“奧略樓”,就是為了向世人表明,,他和當年西晉的劉弘一樣,對帝王的寶座沒有野心,,但對國家的安全和統(tǒng)一,,肩負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他和劉弘一樣,,都十分清楚地洞悉這其中的“奧略”!這里面有兩條看不見的“軌”:其一,,即自己肩負的使命與責任,是必須牢記的;其二,,即君臣之道,,是不能逾越的。
“奧略樓”所主張的是君臣大義,,也就是儒家所推崇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重在講述做臣子的本分、責任和義務,。這也張之洞想向我們強調的“奧略”之所在!
轉眼一個世紀過去了,,我們不斷在這江漢之間行走、穿梭,,不斷在這樓閣之上登臨,、流連,在“西風”依然“東漸”的今天,,我們每個炎黃子孫肩上,,都肩負著傳承中華文化、復興中華文明的道義與責任,,這也正是當下,,我們都必須明白的“奧略”之所在!
愿你、我心中,,始終都擁有那么一條“軌”,,始終都保持那么一股“青春鸚鵡”般的蓬勃朝氣,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和中華文明的復興,作出自身應有的貢獻!